后微博时代,腾讯何去何从?

2011 04 18 22 32 02 后微博时代,腾讯何去何从? @分享网络2.0 盗盗

微博已经成为所有门户网站的标配,甚至提升到了很多公司战略的高度;新浪、腾讯公司上下全民动员,搜狐更是由张朝阳亲自带队,宣称必需赢得这场战役。当搜狐、腾讯、网易、新浪用一年时间一齐发力,将“微博”的概念在中国炒的如火如荼、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新浪突然于4月7日宣布正式启用Weibo.com作为其主域名,搜狐、腾讯、网易立马石化了……这似乎给几大门户的同学们深深上了一课,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品牌过度集中化对于企业来说是多么的危险!不过现实状况也并非那么悲观,正如Keso在其微博上说的那样,很多人大概不知道,WordPress并不拥有Blogger.com或Blog.com这么牛逼的域名,但它是目前最卓越的博客服务商。Google并不拥有Search.com这,Amazon更不不拥有Bookstore.com。域名对于微博产品和运营本身而言,所起到的作用也并非想象的那么重要。

写这篇文章,出自于对新形势下微博竞争的一种探讨,后微博时代,腾讯何去何从?这里面有一个很浅显的的道理,同时也是大伙热衷探讨的话题,那就是,新浪一旦通过微博的方式在全网环境下构建起一个广泛而稳定的人际网络,可能危及到腾讯平台的用户关系,这种新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出现,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可能不再会被腾讯所“操作”,因为他们又多了一处维系自己的朋友圈子的地方;而作为平台级的腾讯公司,或许最不愿意看到这样子的结果,腾讯可能愿意让出自己的分成比例,贡献自己的流量,甚至开放自己的用户平台,但是,对于用户关系链的在某一环节的脱节,在腾讯眼中可能是致命的。

在这场微博战役中,腾讯是以一种防守的姿态站在风口浪尖上,而搜狐、网易则是期望在迎接新一轮的互联网革命去有所表现。所以,在这方面,我认为,腾讯比搜狐和网易更加输不起。如何去找到市场的突破口?我个人觉得主要还是以以下两个大的方向入手:

强化媒体的属性

微博社会化媒体的属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所有的人都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去扮演记者的角色,微博成为了社会化媒体的中坚力量。

对比新浪和腾讯两家微博,很多人会不约而同的会将媒体同新浪微博之间画上了深深的等号;其实,在这方面,我有一些同主流可能并不一致的个人观点存在,当我持续追踪了3个月的Bshare数据以后,我相信腾讯微博其实在媒体这个领域完全会出现后发而制人的力度,或者说,从诞生初期起,腾讯微博其实比新浪微博更早的孕育了媒体的基因:

49188633 后微博时代,腾讯何去何从? @分享网络2.0 盗盗

2011年2/3月份社会化分享量前10大排行榜

何为媒体?我认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他们身上都同时肩负着传递信息和加速信息流动的使命。对比过去几个月BShare的数据,用户在选择主动分享到QQ空间的量占全部中文互联网用户分享量的33.70%,其次是新浪微博10.52%,人人网8.38%,腾讯微博6.18%,开心网5.91%;而这一数据在1个多月前比例分别为QQ空间31.12%;新浪微博10.97%,人人网9.32%,开心网6.17%;腾讯微博4.91%。QQ空间和腾讯微博月增长率分别增长了8.29%和25.86%,而分享到新浪微博的量却下降了4.10%。QQ空间和腾讯微博在功能上存在着非常天然但是效果显著的互补作用,QQ空间里大量的大篇幅内容,通过腾讯微博这样轻捷的方式被转发了出来,并在微博内不断流转,资讯的生命周期被不断延长,微博起到了很好的内容扩散作用。所以,在这里,我想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在未来3-6个月时间里,就信息的鲜活度方面,腾讯微博有望借助于QZone这个平台全面赶超新浪微博。

这对于腾讯微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机遇;这个时候,腾讯需要做的工作,不仅仅是运营层面的“名人效应”,更重要的是在产品层面,腾讯微博同QZone之间进行信息的互通有无,不断优化信息流通的方式,让一条信息在它有效的生命周期内做到充分的回滚,最终让媒体形式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社会化

加法或减法,并行深化整合

微博是一种相对弱关系链的社交产品,他的出现让腾讯意识到其实在自己苦心经营十年的强关系链的外围,还可以以这种方式去维系人和人、人和信息以及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存在形式。腾讯为此付诸了很多行动:

从第一天开始布局微博客起,腾讯就已经开始尝试以各种方式去打开信息直达微博入口的通路,从QQ IM、到QQ输入法、到QQ邮箱、再到QQ空间等等;但凡腾讯平台上提供消息的输入和输出功能的自有产品,都统统和腾讯微博做了不同程度上的联姻。这是腾讯微博作为公司战略产品在公司内部所享有的特权和待遇,这是腾讯集团在给微博这款产品添砖加瓦,是做的加法。

当然,如果腾讯微博足够强势,应该借以这次背水一战视死如归的信念和契机,在腾讯集团自下而上的去实施减法工作,去除腾讯现有产品线上所有同质化的功能模块,引入腾讯微博的输入框,消息的输出不再是以用户单方面的选择“同步到…”或者“分享到…”来实现,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信息归并和业务整合。

具体来说,不管是腾讯微博、QQ空间,还是QQ校友,他们完全可以共用一套用户关系、一条Feed管道;即,腾讯的微博的消息等同于QZone的动态,QZone的动态同时出现在腾讯微博的Timeline上。虽然很多时候,这样子会引发争执:信息的噪音如何去避免?用户在不同社交环境下的关系圈有必要去统一维护吗?诸如此类的疑问等等等等。确实,这样的问题真实存在着,但是,我同样认为,既然腾讯本身已经在共享一套账户体系了,那么,上述所提到的问题则不过是机制考虑不周全所导致的结果,既然是机制的问题,那就一定可以通过策划的方式去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腾讯微博甚至有机会在业内去重新定义微博的概念,到时候抛弃“微博”这个快成为新浪微博专有名词的品牌隐患也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这可能是一个更有想法和挑战的工作。

所以,后微博时代,我对腾讯的何去何从还是表示乐观。当腾讯将公司绝大多数的资源投注到微博这款产品的时候;当腾讯微博继续坚持和贯彻媒体+平台的路线,赢得门户之间的微博战争其实并不是没有可能,甚至势在必行。



pixel 后微博时代,腾讯何去何从? @分享网络2.0 盗盗

Author: 盗盗 Comments: 31 comments Date: 18 Apr 2011
Categories: Tencent Tags:

There are 31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 ¬ 创意人
    #36749 April 19th, 2011 at 8:05 am

    个人比较认可:新浪微博会成为制衡QQ的最强劲对手。。这也有利于中国互联网的良性发展。。。QQ慢慢变为熟人间的沟通工具,微博变成了与陌生人、名人的沟通工具(而且有更强大的媒体效应);另外,腾讯的战场太分散了,空间、朋友、微博,深入去体验的话,会发现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的短板~

  • ¬ ikbear
    #36750 April 19th, 2011 at 8:08 am

    这是ubuntu 11.04吗?
    腾讯上熟人居多。对大多数人来说,熟人就那么几个,发几条微薄跟用QQ聊天没啥区别。看待熟人的东西,本来就带着有色眼镜的,不管承不承认。这是无形中造成的不平等。
    新浪微薄给用户一种平等交流的机会。

  • ¬ 包子
    #36752 April 19th, 2011 at 11:08 am

    好文章,转载到互联网的一些事(yixieshi.com)

  • ¬ 米斯特
    #36755 April 19th, 2011 at 4:09 pm

    个人还是很看好新浪的
    QQ空间里你发个信息总是那么几个人去看
    厌烦了

  • ¬ soonwell
    #36757 April 19th, 2011 at 5:14 pm

    个人认为,即使新浪微博的份额在上升,腾讯的份额不会下降太大,因为增长的这些份额大多是从小平台上来的。

  • ¬ 波波
    #36758 April 19th, 2011 at 5:36 pm

    现在马化腾一定后悔丢弃了“滔滔”这个品牌。。话说,,老马在微博和sns网站上都挺悲剧的。。都可以说在大门户网站中起步最早的,,后来却落在了后面。。不过腾讯厉害的地方在于,,多数服务虽然不如别人,但是渐渐赶上,,最终,用户回到了腾讯服务的洪流中。。。君不见。。当年的新浪博客。。如今还有多少活跃用户呢。。而qq空间呢?。。新浪如果不在今年完成她的关系网部署,基本上也就会步人人的后尘。。。。终究一切都回流到腾讯的空间和朋友网。。。微博新鲜感一过,就是用户开始回流的时候。。就是新浪错过这次机会的时候。。还远么?

  • ¬ 松鼠网
    #36759 April 19th, 2011 at 5:49 pm

    中国的创新需要在“横向”上下大功夫了,一味了copy美国肯定是不行的。

  • ¬ 美容护肤十万个为什么
    #36761 April 19th, 2011 at 8:11 pm

    现在马化腾一定后悔丢弃了“滔滔”这个品牌。。徽博时代

  • ¬ baros博客
    #36763 April 19th, 2011 at 9:47 pm

    博主分析的有深度啊。

  • ¬ 无锡SEO
    #36765 April 20th, 2011 at 9:28 am

    早觉得腾讯该脱离它的6亿用户了·····

  • ¬ 后微博时代,腾讯何去何从? - 网旮旯里 | 把握最新动态,关注IT前沿
    #36766 April 20th, 2011 at 10:03 am

    […] 来源:https://showeb20.com/?p=3176 […]

  • ¬ 金稻穗理财保险网
    #36767 April 20th, 2011 at 2:07 pm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 法帮网
    #36773 April 20th, 2011 at 5:53 pm

    腾讯微博 ,感觉他太封闭了。新浪微博相对开放些。

    尤其是他那句话“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比肩。” 太狭隘了。。。。。。

  • ¬ 玄幻小说排行榜
    #36775 April 20th, 2011 at 6:22 pm

    腾讯微博甚至有机会在业内去重新定义微博的概念

  • ¬ 否何
    #36778 April 20th, 2011 at 11:45 pm

    腾讯还是无法取代的啦

  • ¬ 后微博时代,腾讯何去何从? | 优酪网
    #36787 April 21st, 2011 at 12:48 pm

    […] 来源:https://showeb20.com/?p=3176 […]

  • ¬ 性感美女写真
    #36807 April 23rd, 2011 at 10:43 am

    腾讯就是个2B··只会抄袭

  • ¬ 淘淘网
    #36818 April 24th, 2011 at 11:52 am

    腾讯QQ及很多东西都已经玩成了习惯,一时想要改变这样的格局还是很难的!!

  • ¬ 网赚博客
    #36847 April 25th, 2011 at 2:18 pm

    腾讯围脖还是很强大的

  • ¬ rachel
    #36855 April 26th, 2011 at 2:00 pm

    要不是工作关系,平时根本不用qq,腾讯的东西也很少用,聊天就用msn,没感觉腾讯有多强大……

  • ¬ hwdzltd
    #36869 April 27th, 2011 at 1:13 pm

    严重同意!

  • ¬ 华威锻件
    #36871 April 27th, 2011 at 1:54 pm

    轻轻的来,轻轻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一些印记。

  • ¬ 静脉曲张袜
    #36954 May 5th, 2011 at 3:42 pm

    它现在跟XX 的不怕不怕

  • ¬ keleonly
    #37042 May 10th, 2011 at 2:25 pm

    QQ及很多东西都已经玩成了习惯.

  • ¬ 治疗颈椎病的好方法
    #40455 November 9th, 2011 at 12:18 am

    就我个人感觉也是最常用的就是腾讯分享了,可能是我身边的人群不同吧

  • ¬ xingxing
    #45040 March 22nd, 2013 at 8:45 pm

    写的很不错,http://www.lgtnbzly.com/

  • ¬ 脸红心跳的游戏
    #47165 March 29th, 2013 at 1:26 pm

    不错 啊 谢谢 分享

  • ¬ 脸红心跳的游戏
    #47166 March 29th, 2013 at 1:26 pm

    不错 啊 谢谢 分享

  • ¬ 脸红心跳的游戏
    #47167 March 29th, 2013 at 1:26 pm

    不错 啊 谢谢 分享

  • ¬ 背包客李冲冲
    #50112 May 13th, 2013 at 5:34 pm

    写的不错 学习了 正在写论文 查资料 这篇写的不错

  • ¬ Charlyn
    #54598 May 17th, 2015 at 1:22 am

    Simply want to say your article is as surprising.

    The clarity in your post is just excellent and i could assume you
    are an expert on this subject. Fine with your permission let me to grab your RSS feed
    to keep updated with forthcoming post. Thanks a million and please continue the gratifying work.

Name (Req)

E-mail (Req)

URI

Message